成功案例

提供开关产品、插座等技术资料!

亚博网vip:再见了黑川纪章中银胶囊塔

  在密集的东京银座区,一座集合住宅与其他建筑物相得益彰,它便是黑川纪章于1972设计建成的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4月12日,在长久的拆保之争和申报UNESCO世界遗产计划失败后,这座50岁的建筑在饱受争议中走向了消亡。回溯过往,这座建筑曾频繁出现在好莱坞影视剧、时尚杂志、电视广告中,已然成为在国际上极具日本识别度的象征物。

  这座独特的胶囊塔是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运动的优秀代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复苏,促进了意识形态和思想运动的兴盛,加之信息革命的兴起,一个新的运动,“新陈代谢”出现了。1960年,“世界设计会议”在东京召开,会上,以丹下健三领军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组成的团体,包括黑川纪章、菊竹清训、槙文彦、大高正人、荣久庵宪司、粟津洁以及评论家川添登等,公开发表了《METABOLISM/1960——城市规划提案》宣言,其以生物学中细胞的“新陈代谢”为模型,提出城市和建筑都应顺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现状而有机生长,以强调可适应性、生长性、可更换性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而闻名。除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塔外,丹下健三设计的静冈新闻放送社、菊竹清训设计的江户东京博物馆都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受朝日啤酒公司的邀请,澳大利亚摄影师Tom Blachford前往东京进行拍摄,在他的镜头下,“新陈代谢派”的这些建筑作品,都极具未来感,在静谧的夜幕下,它们一同营造出一种赛博朋克式的大都市氛围。

  140个等大的胶囊都是在工厂全部组装完成后运送安装的,仅靠四枚高张力螺钉,被一个个固定在中央结构上,以不同的角度绕着中心区域旋转,有种组装玩具的感觉。每间胶囊公寓就像太空舱一样安排紧凑:一侧嵌有一整面墙的电器和橱柜,包括灶台、冰箱、电视机和磁带卡座;如同飞机上卫生间设计的浴室被安排在门口;房间的另一端是一扇大舷窗,下面是一张床。整个胶囊内部空间的设计,将基本生活需求极致压缩在了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之内,为工作日在东京银座区域上班的旅行商务人士提供了一处“模块化”的生活空间。落成之初,据说这栋大楼曾以“商务人士的世外桃源”为广告词,在各大商场促销。仅在一个月内,所有的胶囊仓单元就都销售出去了。

  黑川纪章设计之初的想法是创建一个完全灵活的系统,一个能适应快节奏、一直在变化的社会需要的系统。胶囊在设计时也并不是奔着永恒去的,每个胶囊的使用的时间为25年左右,理论上来讲,所有的胶囊都是可以每时每刻插入或取出,随时更新换代,房客还可以在看腻一方风景后将胶囊换个位置安装。这座建筑很快成为了日本技术野心,以及白领日益游牧化生活方式的象征。

  遗憾的是,现实远不如理论中描述的那样灵活:增加和移除胶囊都非常昂贵,在建筑落成的50年里,没有一个胶囊被移动和替换过。而太空舱的概念本身显然也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与他人共享空间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缺乏定期维护也给这座建筑和为数不多的租户造成了较大的困扰,管道老化、漏水、破裂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之当时使用了致癌且易燃的石棉作为建筑材料,也让众多租户逐渐失去了居住的信心。

  早在2006年,重建与拆解的舆论争议就已展开,最终拆解反对派向公众募集了200万日元作为运营资金才得以让胶囊塔延续。2007年,黑川纪章在逝世前也积极呼吁,希望能对建筑进行保护。与此同时,胶囊塔向外部开放,“艺术家驻地计划”“Airbnb住宿”“画廊”“无印良品月租胶囊计划”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都曾试图让这座奄奄一息的大楼再获生机,然而这段热度也未能让这座传奇建筑挺过最后的期限。

  2014年,胶囊公寓住户前田先生发起了“中银胶囊拯救再生计划”,向全世界发起众筹,试图买下所有胶囊,保护大楼建筑。“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不只推动各项活动,也积极寻找资金、与开发商谈判开会,期望能保留这座建筑。但由于2020 年开始蔓延的全世界疫情影响,所有讨论被迫终止。在建筑已经大约35 年无人修缮,混凝土腐蚀和失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情况下,只得同意出售建筑所在的地块。在与黑川纪章都市设计事务所沟通后,部分胶囊单元拟作为文物被送入博物馆收藏,目前全球已有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80个组织和个人表达了收藏意向。同时,事务所计划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大楼的保存。但咱们不可以否认,中银胶囊塔的拆除,无疑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它就像其他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其伫立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文化理想,一种我们曾拥有的塑造世界的多元价值观。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友情链接